国际海事组织(IMO)发布的第四次温室气体研究报告(2020)显示,2018年国际航运温室气体排放量约为10.76亿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9%。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2018年IMO通过了船舶温室气体减排初步战略,要求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8年降低50%,在21世纪尽快实现船舶温室气体零排放。根据我国交通部发布的2020年发展统计公报,水运承担16.4%营运性货运量。为推动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我国采取了积极的减排行动,出台了一系列减排政策,重点从提高船舶能效、采用清洁燃料、采取营运能效措施等方面开展降碳工作。近年来,船舶领域加快了对清洁燃料应用的探索,其中甲醇作为新型的船舶替代燃料备受关注,具有发展前景。
一、甲醇燃料的优点和应用潜力
基于其理化性质,甲醇作为船用燃料具有明显优势,例如:环境友好,不产生硫氧化物和颗粒物;与传统燃料相比,CO2排放量较低;与液化天然气(LNG)、氢相比,更易储存、运输和利用;经济性较好且适用性强等。
此外,甲醇是一种低碳燃料。以船端碳排放为指标,相较于燃油,甲醇的碳排放系数更小,因此具有约10%的减碳潜力。从燃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生物质或者电制绿色甲醇具有近零排放的潜力。
二、船舶应用甲醇燃料关键技术
目前,船舶应用甲醇燃料的动力方式主要包括内燃机与燃料电池,其中,内燃机是主要的应用方式,在甲醇运输船上已实现了产业化;燃料电池则更适用于短途、小型船舶(表1)。
但甲醇燃料的应用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主要面临燃料储存空间大、存在燃爆、毒性、腐蚀/溶胀等风险。因此在实践中,各技术环节需采取相应措施以有效降低上述风险。甲醇燃料应用于船舶领域,主要涉及四个技术环节:加注环节、储存环节、供应环节、动力装置环节(图1),各环节所面临风险的控制措施如表2所示。
三、未来前景展望
目前,全球已投入运营和在建的甲醇燃料船舶共65艘,主要船型为化学品运输船、集装箱船和海上风电安装船。近年来,选择甲醇作为燃料的船舶订单有明显增多的趋势。为进一步推广甲醇燃料的商业化应用,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1、更新技术手段和研发关键设备
对于甲醇发动机和燃料供应系统,国际已有成熟产品,国内还需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推动市场应用。
2、推动船用甲醇燃料绿色转型
我国现阶段以灰色甲醇为主,未来应逐步向蓝色(煤制+CCUS或绿氢+工业CO2)和绿色甲醇发展。
3、完善基础设施
未来应完善加注、装卸、接收等基础设施,打造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4、健全政策体系
明确甲醇作为船用燃料的属性定位;完善甲醇动力船、甲醇加注船技术法规、加注作业安全监管规定和绿色甲醇燃料认证规则等。
中国船级社发布了《船舶应用甲醇/乙醇燃料指南》(2022),并正在制定《船舶甲醇/乙醇燃料加注作业指南》。近期中国海事局也正在研究制定相关法规,尚有待发布。但该领域的政策法规和相关规范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综上,甲醇燃料具有良好的减碳潜力,技术成熟度高、经济性好、安全性高,适用性强。然而,甲醇应用于船舶领域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未来应健全政策体系,推动技术的革新和进步,以更好满足未来零碳发展要求。
来源: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