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2022年末的思考-内燃机应用新能源与发展新能源内燃机(一)
发布时间:2022-12-29     作者:    浏览量:2247    分享到:

2009年,启动甲醇汽车产业制造和市场应用可行性调研,研究确定组织实施甲醇汽车试点工作方案;2012年,政府层面确定在不同地域、选择不同车型组织开展甲醇汽车试点工作;2018年,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完成对五省市10个城市甲醇汽车试点工作的全面验收总结,由此形成了我国发展甲醇汽车和推广应用甲醇汽车的共识。2019年,工信部、发展改革委和科技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文件,正式组织甲醇汽车推广应用。该文件还特别提出了“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甲醇混合动力汽车、甲醇增程式电动汽车、甲醇燃料电池汽车产品。加快甲醇汽车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应用。”给制造产业和应用市场指出了方向。

因工作任务和目标所为,组织专家、学者和第一线工程技术人员,通过不同渠道和场合,撰写发表百篇专业文章;组织数场“论坛”和“交流会议”,发布可共享的百个专题交流演讲报告;开通“甲醇经济产业大讲堂”百节课时和“系列专题讲座”;系统地介绍甲醇经济、甲醇经济产业、可再生甲醇燃料制备、甲醇汽车、船舶动力甲醇燃料应用、甲醇燃料发电机组、甲醇燃料增程器、甲醇燃料动力燃烧、甲醇燃料电池、甲醇燃料在线制氢、甲醇燃料热力燃烧、甲醇燃料催化制热等甲醇新能源应用工程的技术体系和应用实例。

写的多了,呼吁的多了,传递的多了,但实际传播的不多、认知的不多、接受的就更不多了。在工作中曾经被多次问到:甲醇燃料,在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的路径中,从能源角度看,如此优秀的新能源,既有理论基础,也有科学基础,还有产能规模,更有应用实例。做了大量的和长时间的系统工程基础研究、实验验证和应用研究工作。特别是甲醇汽车,圆满完成了政府工业主管部门组织试点工作,通过了长时间、多车型、长距离、跨地域的实际运行检验。

可时至今日,为什么甲醇汽车和甲醇燃料应用还是处于如此尴尬的地步?产业为什么还在观望?金融系统为什么无动于衷?市场回应为什么如此淡漠?实现“双碳”目标话题多多,有效的能源路径,可再生能源甲醇的推广应用为什么如此淡漠?

发出这些疑问者,绝大多数来自多角度、多行业、多领域、多层次的业界,更有学界和产业界的领导和专家。回答这些疑问就要认真调查研究,尽管结论有些尴尬,下笔有些苦涩,但觉的还是写下来合适些,免得误事误人,当然也想负点责任(笔者如此认为)。

中国的甲醇汽车,从技术体系、产品制造到市场推广应用,目前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中国汽车制造业没有形成产业板块和规模,市场推广应用没有形成共识,究其原因:

一是不认知甲醇燃料。因为根本就不知道甲醇可以作为内燃机的燃料,不知道甲醇是氢燃料电池氢气的最佳载体,不知道甲醇燃料既可以实现动力燃烧,还可以实现热力燃烧的特殊属性。既然不了解不知道,又何谈应用研究,这是其一。

二是甲醇汽车没有补贴。国家和地方财政叠加对电动汽车的补贴政策,代表了国家意志,也表述了支持方向。既然国家对甲醇汽车没有给予补贴,企业又何必多此一举,占用人力、财力和精力,去做一件没有直接收益(补贴)的产品?在今年的一次行业会议上,一位汽车企业的董事长,就提出了“3-5年后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将‘关停并转’”的论点。用这个论点去领导一个汽车企业,其结果必然是放弃燃油车,燃油车都放弃了,要内燃机何用?又何谈甲醇汽车,这是其二。

三是观望和等待。知道甲醇燃料的低碳清洁特性,知道甲醇燃料的可再生特性,知道甲醇是氢的最佳载体,更知道应用甲醇燃料可与传统能源汽车实现互通互融,其优越性毋庸置疑。但在倡导实现“双碳”发展目标的大方向下,政府高调发展的是氢能产业,随后,氨气又因零碳的特性,进入业界的视角。到底未来还有没有燃油车?未来什么是主流能源?当这些问题尚未明确前,观望和等待是最安全的(但对于一个产业来说,恰恰是最可怕的。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观望和等待就意味着消亡-笔者观点)。

现实是,由上述三个原因导出了两个惯性思维。一个就是瞄准补贴行事,国家补贴什么就做什么,补贴没了再说(这是国家对电动汽车实施财政补贴后,企业产生的一种直接获益的惯性思维)。一个就是现在还是汽、柴油燃料为主,等3-5年后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关停并转’了,汽、柴油退市了再说。只要汽、柴油还可以用,就继续观望和等待(这是另外一种固守生存的惯性思维)。

当然,任何企业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盈利。现在电动汽车有补贴,还享受若干豁免限制的政策支持,尽管电动汽车产业独立维系增长和盈利的“窗口期”未见预期,可时至今日,“媒体”和“专家”给我们传递的还是“红红火火”。由此生成了一个不要急,再等等看,跟上不掉队就是进步的企业群体,这就是现实。

其实,今天的汽车工业,当我们面对所处产业规模最大、销售市场最大的地位时,该问问自己,我们的技术和产品储备还有吗?我们的积累是什么?我们的应对机制有吗?我们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清晰吗?

笔者认为,现在吉利汽车的发展道路可以借鉴。一是继续做好燃油车。在内燃机上挖潜、创新、优化组合。二是科学做好电动车。释放全系列混合动力(油电、醇电)的优势。三是发展甲醇新能源汽车不动摇。坚持开展甲醇新能源应用的探索,在实现甲醇内燃动力、醇电动力、甲醇增程动力商品化应用基础上,开展甲醇在线制氢-氢燃料动力、甲醇燃料电池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和产品储备。

“3-5年后80%的中国燃油车品牌将‘关停并转’”的论点,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汽车产业发展规律,既不可取,更不可能。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院士,在张家口可再生能源峰会上的呼吁:“拆掉能源体系中的一堵堵‘围墙’,让各能源品种有机融合,共同担当起降碳减排重任”。张涛院士“拆掉围墙”的核心思想,笔者认为就是融合,没有融合,没有包容,社会就不可能进步,融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相互进取的过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就是融合之所为。 “地球村”的提出,就是这个理念吧!

来源:今日头条

仪器共享平台 离您最近的甲醇加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