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发展目标 界定电动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时机已经成熟
发布时间:2022-07-28     作者:    浏览量:2943    分享到:

一、背景

2016年9月12日 ,原机械工业部部长何光远,在中国汽车报发表署名文章:“发展甲醇汽车 符合我国能源、经济双需求”,文章对当时我国将电动汽车称为“新能源汽车”,提出明确的不同意见。

文章提到:不能将新能源汽车等同于电动汽车。目前,业界普遍将电动汽车称作“新能源汽车”,我认为并不妥当,原因有三。第一,电储存技术和电驱动技术并不是新近出现的;第二,电本身也不是新能源,更不是一次能源;第三,电能在汽车上的应用早于内燃机,电动汽车诞生于1834年,比内燃机汽车早了半个多世纪。因此,不应将电动汽车称为新能源汽车,更不能将新能源汽车等同于电动汽车。这种称谓不但不准确,还形成了语言上的独占,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判断。

尽管文章提出的观点得到业界的认同,可调整改变的声音和行动微乎其微(难于言表的因素有点复杂)。尽管业界都知道当时(直到今天)我国电力结构火力发电占比超过70%(全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比超过50%以上),可时至今日,没有人因此去科学地改变点什么,把“新能源汽车”称为电动汽车仍然比比皆是。

二、观点

对这种缺乏事实基础、历史基础、科学基础,还形成了语言上的独占,影响人们思维和判断的称谓,为什么至今不能纠正?笔者曾经多次请教多位专家、教授和从业者,包括媒体朋友们,均未收获明确的答案。但大多数私聊(当下网络热搜词)的回答是:“新能源汽车”含义深奥,在编撰申请科研经费、申报立项许可、获取金融支持的报告中,具有创新性和新颖的挑战性,新概念理由充分,加之还有非常诱惑的财政补贴,没有不用“新能源汽车”概念的道理。就是后来形成的骗补窝案,至今也没有被定性为是原罪。

细想想也对,如果说创新攻关研究电动汽车,则在政策决策、科学决策、经费决策、成果决策、职称决策等机构中,就会马上联想到北京市的103和108路无轨电车,途径上海外滩的20路和14路无轨电车,更会联想到吉林长春、辽宁鞍山和大连市的有轨电车,其结果可想而知。如果用“新能源汽车”的概念行事呢,看看今天由此“富裕”的群体,一切皆可理解了。

可再仔细想想,当2030年后在“碳中和”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能够实现“碳中和”的能源转型后的能源,我们又该称什么呢?如今,我们面对的是能不能纠偏?敢不敢纠偏?该不该纠偏的问题了。

三、行动

2021年工信部发布的“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中,甲醇汽车被列入绿色产品,中国甲醇汽车已经掌握了领先世界的技术,储备了规模应用成熟的经验。2022年6月24日,交通运输部、国家铁路局、中国民用航空局、国家邮政局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发布。意见提出了探索甲醇、氢、氨等新型动力船舶的应用方向;提出了提升交通运输技术创新能力。推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合成燃料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的目标。

2022年7月1日,中国船级社(CCS)《船舶应用甲醇/乙醇燃料指南》(2022)、《船舶应用氨燃料指南》(2022)、《船舶应用燃料电池发电装置指南》(2022)正式生效。3份指南的发布使得船舶预设清洁能源动力有规可循,船舶安全性得到保障,并有助于推进船用新能源的应用和发展。

在与甲醇动力燃烧相向而行的甲醇热力燃烧领域,唐山开滦煤矿范各庄矿采用70蒸吨甲醇锅炉,连续5年保障矿区生活和井下作业。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将中国甲醇燃料窑炉陶瓷烧结应用的硬科技,传递给了全世界。我国选择甲醇燃料实施烟叶烘烤,替代1800万吨煤炭,实现了烟叶产区环境治理,实现了烟叶产品品质大幅度提升,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富民案例。甲醇燃料二氧化碳气肥机,为果蔬大棚提供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智能供给,实现了增产增收。甲醇燃料替代冬季散煤燃烧取暖,正在成为三北(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环境治理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首选方案。

四、纠偏

2017年9月13日 ,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十五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方案要求,到2020年,我国全国范围将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2021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第(十一)条提出:加强粮食资源综合利用。有效利用米糠、麸皮、胚芽、油料粕、薯渣薯液等粮油加工副产物,生产食用产品、功能物质及工业制品。对以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加工业发展进行调控。

涉及全国机动车汽油供给如此之大事,尚且可以实事求是地依据市场需求和落地可行性进行调整,移出赋予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称号,把“新能源汽车”的称谓,科学地留给氢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甲醇汽车,一定会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科学的推敲,经得起后人对我们当代人的评说和敬畏。

今天,当我们从国家“双碳”发展战略角度看,继续将电动汽车赋予“新能源汽车”的称谓,应该说已经不合时宜了。其独占性和误导性,对我们的能源转型发展,对我们的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能源消耗产业和行业高质量转型发展,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今天也许看不到,以后必有拉清单的一天。

当前,能源安全与环境治理问题是全球面临的普遍问题,正在深刻影响行业和经济的发展。各国都在研究替代能源以及新能源应用,在研究替代能源进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统筹兼顾。在当前能源转型和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进程中,在各种新技术处于市场发展初期,任何一种技术在语言和概念的使用上不应该有排他性,否则不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能源如此,产业也如此,是什么就叫什么,我们应该给各种新能源应用的新技术,提供一个公平的语言环境。因为发展经济需要,因为我们需要为后人负责!


作者:魏安力

来源:今日头条

仪器共享平台 离您最近的甲醇加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