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双碳”目标,我们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2-03-31     作者:    浏览量:57877    分享到:

碳达峰碳中和不是就碳论碳的问题,更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目标,而是涉及经济结构、能源结构重塑,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涉及多重目标、多重约束的十分艰巨繁重的任务。我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这意味着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我们要咬定目标,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为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了行动指南。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坚持全国统筹、节约优先、双轮驱动、内外畅通、防范风险的原则,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01推动发展向绿色转型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在清洁能源技术、装备、制造等环节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这是我们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优势。但也应看到,我国的能源结构依然是以高碳的化石能源为主,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有缓冲期,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压力更大。

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部分制造业企业仍面临着人力、土地、技术等资源环境约束。我国制造业中传统产业占比超过80%,以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巨大潜力和市场空间。今后,我国将把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作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严控增量项目,实施用能预警,加强督促检查,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绿色制造体系,推动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由高碳向低碳、由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

有力有序调整能源结构。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85%主要是煤、油、气。其中,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比接近60%。虽然煤炭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持续下降,但未来一段时间内,煤炭在能源结构中依旧重要。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增加新能源消纳能力,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接下来,我国将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稳妥有序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低碳转型,逐步提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坚持节能优先,落实好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措施,统筹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严控煤电项目,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鼓励就地就近开发利用。  

加快城乡建设和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城乡建设不仅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也是碳排放的“大户”。随着城镇化推进和人民生活改善,碳排放占比预计还将呈上升 趋势。下一阶段,我国将绿色低碳要求贯穿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大力实施绿色建造。结合城市更新、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提高新建建筑节能水平,推进既有建筑绿色低碳改造,加快推广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此外,作为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领域,2019年,我国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总量约11亿吨,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10%,减排任务艰巨。下一步,我国将加大对新能源车船的支持推广力度,构建便利高效、适度超前的充换电网络体系,加快交通运输电动化转型。优化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绿色低碳出行。 

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经过70多年坚持不懈植树造林,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增加了1.6倍多,2020年底达23.04%,森林面积达2.2亿公顷。但我国森林覆盖率仍然低于全球32%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任重而道远。未来,我国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巩固和提升我国碳汇能力筑牢基础。以森林、草原、湿地、耕地等为重点,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和耕地保护等,不断提升碳汇能力。加强与国际标准协调衔接,完善碳汇调查监测核算体系,鼓励海洋等新型碳汇试点探索。

02创新低碳科技与应用

科技创新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在多年前就已布局低碳科技产业,动力电池、煤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然而,目前我国低碳科技创新仍存在一系列亟待攻克和解决的难关,如长远技术部署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技术推广机制不畅等问题,都是低碳科技发展的掣肘。 

强化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布局。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在全球经济科技格局剧烈调整的新形势下,世界主要国家围绕基础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竞争更趋激烈,绿色低碳领域亦是如此。目前,我国低碳科技整体创新能力不足,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储备存在缺口。未来,我国将制定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编制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图。采用“揭榜挂帅”机制,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和储能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推进高效率太阳能电池、可再生能源制氢、可控核聚变、零碳工业流程再造等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培育一批节能降碳和新能源技术产品研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人才体系,鼓励高等学校增设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学科 专业。 

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是能源资源节约工作的重要举措。以节能技术为例,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是促进节约能源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助力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由于受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缺乏科学有效评价体系等因素影响,很多节能潜力大、应用效果好的节能技术遇到了推广难、选择难等问题,制约了节能技术产业化、市场化和技术进步进程。长远来看,我国将深入研究支撑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友好并网的智能电网技术。加强电化学、压缩空气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加强氢能生产、储存、应用关键技术研发、示范和规模化应用。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03提高对外开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尽管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强,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蔓延,但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应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中国将积极推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绿色发展新动能加速迸发。

加快建立绿色贸易体系。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贸易增长带动了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和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也让我们承受着贸易摩擦压力。绿色贸易贯穿生产和消费两端,渗透产业和技术,联通国内和国际,不仅是重塑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扩大国际合作的重要途径。必须切实转变贸易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绿色贸易体系。接下来,我国将持续优化贸易结构,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产品贸易。完善出口政策,严格管理高耗能高排放产品出口。积极扩大绿色低碳产品、节能环保服务、环境服务等进口。 

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到了深耕厚植、精雕细琢的关键阶段,要在勾画谋篇布局“大写意”的基础上,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今后,我国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深化绿色领域合作。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等绿色低碳技术和产品走出去,让绿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  

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气候危机已经超越环境问题的范畴,对经济、社会、安全等相关领域都产生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国际性问题。加强国际合作对实现《巴黎协定》和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从推动达成和加快落实《巴黎协定》,到作出实现“双碳”目标的庄严承诺,再到宣布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不是用口号,而是用行动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未来,中国将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坚持我国发展中国家定位,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维护我国发展权益。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参与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

来源:《时事报告(大学生版)》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

仪器共享平台 离您最近的甲醇加注站